新聞技術中心
如何有效地遏制實驗室危害事故的發生,降低事故隱患及存在的風險,開展風險評價及控制措施的研究,探索實現安全生產的有效形式,從事故中汲取經驗教訓,落實安全措施,已是促進經濟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不可回避的問題。
1.危害辨識、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基本要求
為保證危害辨識、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滿足實際需要,組織應:
a)指定組織內的一名管理人員促進和管理評估活動;
b)征詢相關人員的意見,討論應計劃做什么并得到其建議和承諾;
c)確定危害識別的方法;
d)鼓勵員工參與危害辨識;
e)選擇評價方法,確定風險可容許的標準;
f)風險評價應包括活動、產品和服務的影響以及安全技術措施;
g)評價人員應接受風險評價培訓;
h)制定控制措施將風險降到可容許程度;
l)將風險管理活動的過程形成文件。
2.危害辨識、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基本步驟
危害辨識、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基本步驟如下:
a)劃分作業活動(或稱單元,下同):編制作業活動表,內容包括廠房、設備、人員和程序,并收集有關信息;
b)辨識危害:辨識與作業活動有關的所有危害;
c)評價風險:對與各項危害有關的風險做出評價;
d)依據風險可容許標準,確定出不可容許的風險;
e)制定風險控制措施計劃:針對不可容許的風險,制定控制措施計劃;
f)評審措施計劃評審措施計劃的合理性、充分性、適宜性,確認是否足以把危害控制在可容許范圍。注意:采取的控制措施是否產生新的危害。
3.危害辨識、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記錄
組織宜設計一種簡單的、能記錄評價發現的表格。記錄內容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方面:
a)作業活動;
b)危害因素;
c)潛在的事故類別及后果;
d)風險等級;
e)現有控制措施;
f)根據評價結果所采取的措施;
g)評價人員、審核人員、日期等
(內容來源:實驗室ISO17025)
- 上一個:實驗室耗材管理要求有哪些?
- 下一個:檢測限與定量限概念解析